关系重建|自我成长|感悟故事股票配资选股
作者:北苏 | 图:网络
01
几年前在某个课程上,我感到一阵悲哀,然后泣不成声。
在悲哀与挣扎之间,我选择把我的发生讲出来。
面对着一同专业学习和自我成长的同行们,我第一次放下“伪装”,颤抖站起来,拿着麦克风的手,抖个不停。
前30几年的人生里,我从没有那样真实的表达自己、做自己;也从未那样深刻的看见自己。
在那之前,我心里有一个声音会不受控制的冒出来:“我所有的不自信,我所有的内耗,都来自于我的原生家庭,都源于我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”。
展开剩余88%这样的指向里,有着对父母的不满意。
我从农村长大,父母是普通的农民,他们为人谨慎谦让,甚至有许多讨好在里面;我看过他们受委屈,也听过他们的抱怨。
想起的画面里,妈妈委屈着,爸爸默不作声,他们好像无法对一些发生的事情做什么,他们只能忍受、承受。
小小的我也什么都做不了,只能一次又一次在他们的委屈和抱怨里,感受他们的着无助、愤怒和恐惧。
我慢慢长大,我发现我的自卑,我会无意识的疏远一些人,我也会重复体验被孤立的经历,我总是感觉委屈,我总是抱着愤怒又无法冲破不公的现实。
我把自己经历的“不好”与父母的老实和软弱形成了闭环和归因。我甚至把父母定义为“软弱”的。
虽然我并不愿意承认,并且这些年也一直尽我所能的孝顺父母,可是我的内心深处的确有一份对父母的“埋怨”存在。
直到那次在课堂上,我放下了对理想父母的期待,我为“我的自卑负责”,我也为我要建立的自信负责。
那些眼泪是我长大的标志,是我终于放过了自己。
人生就是会经历“好”与“不好”,我要承认,我要去面对和改变。
我不能再以“抱怨和责怪原生家庭”的方式,去躲避“不好”的事件。
02
这几年我一直在公益带家长团体,看到当下一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紧张的。
在咨询工作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年人,也在亲子关系、婚姻关系、社会关系等遇到问题时,开始溯源起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。
心理学开始被更广泛的关注,证明开始有更多的人从潜意识中觉醒自我,以系统视角去看待一些关系,这是非常向好的。
但也因为一些原因,溯源原生家庭后,有一些中年人会悄悄地对父母产生了“怨恨”。
我觉得这是一种阶段现象,并不是最终现象,尤其是中年人,他们并不是有意要怨怼父母。
只是重新梳理成长经历的过程中,过去被压抑和隐藏的创伤体验被唤醒了,他们还没有习得与其“相处”的新方式。
萨提亚模式的基本信念里有一条是:(个体)迈向自我整合的途径是接受“父母也是人”,从人性的角度而非特定的角色去看待他们,并在人性的层次与他们联结,这样我们才能认识自己的人性并与自己联结。
溯源原生家庭只是一条通道,要找的不是“父母的问题”,而是自我与自我的衔接。
那次课程结束后,我与自己做过几次深入的核对与转化工作。
我把很多问题写在纸上问自己,然后我再跟随我内心的声音去书写答案
父母不够爱我吗? 是真的吗?我内心对他们的期待是什么?他们有没有以其他的方式爱过我?
从不满和失望开始起笔,最后却总是落在他们曾给过我爱的画面里。
“不够被爱”是我那时的体验和解读,并不等于事实;
带着成年人的视角重新去看,会看见事实上父母用他们的方式给予我很多。
03
我刚读初中时,新的班级全是陌生的同学,我很想调换班级,和认识的伙伴在一起。
那时我真的害怕孤单,便和母亲说了此事。
当时学校还没有正式开学,母亲也不知道管理分班的老师是谁,有没有上班,她还是选择陪我去一趟学校。
偌大的校园里我跟在母亲的身后,看着她一间教室一间教室的查找,终于在一窗口见到一个老师。
不确定对方的身份,但除了他学校没有其他人在,母亲便和对方说了情况。
对方听完后直接回绝了母亲,他说不可以调换,但这是学校规定。
母亲并没有放弃,她再次开口说,“我家远,如果能够和同村的几个伙伴在同班,放学赶在一起,路上孩子会更安全一些”。
她似乎带着尴尬,她可能也知道任何理由,都不会说动对方,但她还是想再试试。
当时的我并没有能力理解,在那个情景下母亲做出多大的“自我突破”。
在书写中看到这个画面,当我以成年人状态再去看,我看到母亲在那一刻,顶着尴尬,为我做了她并不擅长的“坚持和争取”。
后来,我高考时在县城学校,父亲每天起早坐车从镇上到县里,再走到我考试的学校。
那时没有手机,我现在回想都不知道当时父亲是怎样在茫茫的人海里找到我。
他就那样连跑了三天,在考场外等我,晚上把我送回学校,他又一个人赶着夜路回家。
相比于说出来的疼爱,也许我们父母那一代养育孩子更擅长“做”,而且是以他们方式“做。”
我们要“疗愈”自己,就还要透过他们的“行为”【不够爱的行为】,去发现他们的“意图”【带着爱意的心意】。
以长大的自己,去重新理解“我们与父母”的关系。
04
萨提亚女士说,每一位父母都已尽他所能的为孩子做到了最好。
对于孩子,父母能够给的一定会全部给;难给的会尝试着给;没有给的,不是不给,许是他们也未曾拥有。
就像我们,当我们以父母的身份进入亲子关系,我们也很难真正明白孩子要什么,我们也常常会用我们以为的好去给予。
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,他们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历程,很多“行为”的出现都是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的原因,无法绝对的归因谁对谁错。
我们做不了“行为”的评判者,但我们可以做“行为”的暂停者。
通过我们的觉察和改变,暂停不合适的行为,让爱有机会真正的在关系里流淌。
在溯源原生家庭的过程中,重要的是:
第一:我们要清晰的明白,我们在了解自己如何受原生家庭系统影响,不是为了责怪和批判父母,这是为了让自己从中获得成长与自我整合。
第二:回顾原生家庭,并不是在寻找创伤,而是去看那些“创伤体验”与当下的你是怎样的关系?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?并试着改变它对你的影响。
第三:通过理解父母的有限性,有一些创伤体验,通过区分“行为”和“意图”是可以转化的。但不是去原谅父母,转化和原谅不是一个概念。
第四:有一些创伤体验,我们承认它并不容易转化;请你不要要求自己必须转化对父母的看法。
同时你仍然可以改变那些经历对你的影响,你已经有做父母的经验了,你又那么了解“小时候的自己需要什么”,你可以试着重新让自己以“父母”的身份,“富”养自己一遍。(必要时寻找专业支持)
所以,溯源原生家庭,是我们与自己重新相遇和联结的过程,也是把部分断掉的生命力重新连接的过程;不是找到创伤后就沉浸其中。
愿你我都更明白自己,更清晰自己来时的路股票配资选股,并为自己在当下做更合适的选择和改变。
发布于:辽宁省富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