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系统开发
作者 | 陈振
来源 | 财经八卦(ID:caijingbagua)
近日,一款全国唯一能医保报销的治疗俗称老年痴呆病的药物,突然断供了!
甘露特钠胶囊(GV-971)下面简称“九期一”停产的消息一出,不少家属开始四处扫药、囤药。
据华夏时报报道,价格更是从一盒医保价296元炒到5000元,药价暴涨1590%,甚至连医院也一夜告急。
更诡异的是,原因竟是注册证过期未续。
一家以“科技中药”著称的明星企业,就这么在市场面前“刹车”了。药停了,病人慌了,药贩子却赚疯了。
Green Valley,这家一度被誉为中药界老年痴呆患者“希望之光”的企业,如今却在市场面前“脚软了”。
叫停了旗下营收贡献最大的产品-甘露特钠胶囊(GV-971)。
这家1997年建立的药企,靠“科技中药”招牌风光无限,2016年,旗下的灵芝产品包括“中华灵芝宝”和“双灵固本散”一度霸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%。
到了2019年11月“全球首款脑肠轴的抗阿尔茨海默药”还被批准有条件上市,震惊业界。
可五年后,药断供了,理由离谱到让人咋舌,注册证到期没续上!
2025年6月,内部人士爆料,甘露特钠胶囊因注册证到期停产,并且绿谷已关闭甘露特钠胶囊相关的办公区、生产区。更有网友爆料全员放假,工资降低到2600元/月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上绿谷方面后,相关负责人表示停产该消息属实。
工厂停摆、项目搁浅,这无异于晴天霹雳!
“九期一”作为绿谷的核心产品,撑起公司半壁江山。如今断供,这种“单品依赖”的药企,现金流恐成问题。
更糟的是,药监局对注册延期没开绿灯,市场只能干等,中药创新圈也炸了锅!
最高兴非“药贩子”莫属:“来活了”!药贩子成了新一代“药神”。
绿谷的停产也不是新鲜案例,片仔癀也曾在“药贩圈”杀出了自己的血路。
一颗只有3g的药丸,从2003年上市时的125元/粒,被药贩黄牛倒了一手,也炒到了1600元/粒,暴涨1180%。
2021年,在市场药神的推动下,市值突破3000亿。
而这颗小药丸,又是如何进入“黄牛”和资本的眼中呢?
原来片仔癀配方自带光环,背靠国家,属于绝密级,是国家独家许可专营的。
由天然麝香、牛黄、三七和蛇胆等原料构成。并且麝香产量特别少,由国家统一分配给医药行业的只有500公斤,其中250公斤都输送给了片仔癀。
这使得片仔癀在市场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。
正是这样的背景,让片仔癀成为药贩和资本的“香饽饽”。
其涨价速度也是遥遥领先。上市20多年间,喜提“药中黄金”称号。
屯药者们像今日屯黄金一样屯片仔癀,并且期待着股市的“红海”。
但是,片仔癀的股市也不是一直长红的。
截至2025年6月20日跌破200元/股,与高位490元/股相比,市值跌破超56%。资本纷纷退场,留下12万股民进退两难。
图源:股市通
片仔癀走下坡路的原因引发讨论,最直观的原材料涨价,天然牛黄涨了超150%。天然麝香价格也涨了超3.5成,影响了片仔癀2024年的利润。
与绿谷医药不同的是,片仔癀退出社保的舞台,用药成本增加也使得它丧失了一大批群众基础。
关于药企的停产及利润下降,他们常拿“原料涨价”“供应链不稳”当挡箭牌。
听起来有理,不见得全是真的!对于原料高度集中的药品,例如片仔癀,原料成本上涨也只是其利润下降的因素之一,而绿谷医药的停产就未必了。
真正让绿谷选择“暂别市场”的,可能并非单纯拿不到原料,是成本控制的性价比不再划算,使其停摆了。
并且一旦存货周转出现迟滞就会出现库存积压问题,从而暴露出企业在研发、市场、现金流协同等多环节的失衡。
原料,或许只是一个被放大的表征,更深层的,可能是一整套运营机制的失速与内耗。
2018年集采政策一出,药价被压到地板,患者省钱了,药企却叫苦不迭!有些药便宜到连包装费都赚不回,药厂直言:“还不如不干!”
然而停产药真的会永久停产?答案未必。或许是在“等风来”库存清空、价格回暖再开卖。
核心是阶段性停产、结构性紧缺。
合法?没毛病!可对患者来说,没药之后病急乱投医!
辩证来看,集采降价让利患者是大势所趋,但也让低利润药“无路可走”。
药企为生存选择停产,能理解,可患者无药可吃,谁来买单?
这“饥饿游戏”,药企和市场玩得溜,患者却被逼到墙角,连药都成了奢望,这时候再谈价格与否,已经没什么意义了。
“九期一”的停产是谁截胡了这条供应链?
医院没药,药贩子满仓!患者在挂号室哭诉“停产”,转头网上“同款药”5000元一盒随便买!
这药合法、批文齐全,咋就从医院消失,跑到黑市变“金条”?问题可能出在供应链!药的流程,本该直达医院,却被硬生生拐进灰色地带!
正常流程,药企卖给经销商,经销商再给医院或药店。
可现实呢?药从厂里出来,先被批发平台截胡,再流向三方向:天猫、京东的电商药房(比医院贵几倍)、医疗集团的私营药店、还有“代购群”“患者互助会”。
每转一手,价格翻一倍,患者当冤大头!
医院压价进不到货,平台高价放量,患者被迫自费购药,谁也说不清,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。
药店断货,私人群有货,谁抢了优先权?
真相残酷,谁出钱多,谁拿货!医院报价低,被经销商甩一边;电商出高价,货自然流过去;患者没议价权,只能当接盘侠!药企→经销商→电商/黄牛→患者,这哪是供应链,分明是“吸血链”!普通人被挤出正道,药竟然流到能掏大钱的黑市?
也不能全怪黄牛和电商。供需失衡下,市场逐利是本能。患者急得要命,药却被截胡,供应链乱象,到底谁该背锅?
当下市场停产的药物买不到并不等于没人卖。“医生说没货,让我等,可我妈等不起!”“加了7个代购群,药价从800到5000都有!”“一天不吃药,病情就翻倍,我只能硬着头皮买!”
这不是电视剧,是无数患者家属的血泪日常!医院没药,平台限购,患者咋办?只能钻进灰色地带。
人情药,拼关系!
医生偷偷写药名,没开处方,甩句“外面问问”,还留个电话。
这不是药方,是“人情网”!家属坦白:“医保配不到,只能托熟人找医生私开,或者靠药企内鬼漏点货。”药成筹码,拼的不是命,是人脉!没关系?等着断药吧!
自救群,靠信息!
贴吧、小红书、微博,患者家属组群当“情报站”:哪家医院有货?哪个黄牛靠谱?啥时再招标?他们自嘲“半个药监专家”,连药监局官网都能倒背!
真相扎心,医保药明明有,却开不到、买不起!药没消失,是被截流、被涨价、被黑市绑架!资源错配、信息混乱、应急机制缺位。
反过来想,患者自救群的韧性,也让人看到希望。问题在哪?又由谁来填这个窟窿呢?
药品不是资产,别让它成为“谁掌握谁发财”的筹码。从“九期一”涨价到5000元/盒,到关闭生产线。“片仔癀”涨价到1600/粒,到市值蒸发1700亿!“海王星辰”断货,到医院一药难求。抗癌药集采乱象,到慢病药黑市倒卖。
每场“药荒”都让患者“遍体鳞伤”!
站在供应链顶端的人,有的下场炒药,有的囤货甩卖,有的甚至把药当“理财产品”,玩起了资产游戏!
一盒药炒到天价,患者咬牙买,药贩子高兴的很!药本该救命,却成“谁抢到谁发财”的筹码!出价高的,药到手;出不起的,活受罪!集采降价是好事,可是配套机制没跟上,药企停产、药贩子横行,谁来兜底?
这场“合法抢劫”没谁真犯法,但底线不能丢!你遇到过买药难吗?
对此,您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,谢谢。
富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